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潇湘大地 攸子情深

我诗意地栖居在博客之上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谁是李清照词中神秘的卷帘人? 丁启阵  

2010-10-13 23:12:09|  分类: 教学参考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   昨夜雨疏风骤。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(李清照[如梦令])

  李清照这一首著名的小词,其中“卷帘人”所指究竟为何人,历来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侍女,一说是词人丈夫。历来谈论到这首词的论者,似乎均一致认为是侍女,只有今人吴小如先生别出心裁,认为是指词人丈夫赵明诚(见其《诗词札丛》,北京出版社1988年,258页)。

  我以前也一直认为是侍女,2005年出版的拙著《诗意人间》一书里,我还猜测是“一位略有些迟钝的丫环”。现在,我要修改这个说法。依我的最新考察、解读,侍女、词人丈夫两种说法都不对,正确的理解应该是:词人自己,也就是李清照本人。

  我提出这个全新的观点,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:

  其一,唐诗里的卷帘者通常都是诗人或者诗歌故事中的主人公自己,没有指侍女或者诗人爱人的。指诗人自己的最多,例如:

  卷帘残月影,高枕远江声。(杜甫《客夜》)

  卷帘还照客,倚杖更随人。(杜甫《十七夜对月》)

  卷帘唯白水,隐几亦青山。(杜甫《闷》)

  闲时驻马望,高处卷帘看。(刘禹锡《终南秋雪》)

  卷帘睡初觉,欹枕看未足。(白居易《东楼竹》)

  夜深明月卷帘愁,日暮青山望乡泣。(白居易《长安早春旅怀》)

  指诗歌故事主人公的比较少,主要见于描写闺情的作品,例如:

  妆成卷帘坐,愁思懒缝衣。(孟浩然《盈盈楼上女》)

  唐诗虽然不同于宋词,但是,其间词语使用的手法,往往一脉相承,有着一致的传统。

  其二,现存宋词中,“卷帘人”一共用了七次,除去李清照这一首[如梦令]之外,其他六首均应该理解为指词人自己的。请看例子:

  帘外东风吹断梦,卷帘人探春还。一枝疏影动檐间。鸳鸯□瓦冷,霜月堕栏干。(王珪[临江仙])

  去年燕子来,帘幕深深处。香径得泥归,都把琴书污。 今年燕子来,谁听呢喃语。不见卷帘人,一阵黄昏雨。(辛弃疾[生查子])

  卷帘人出身如燕。烛底粉妆明艳。羯鼓初催按六么。无限春娇都上、舞裙腰。 画堂深窈亲曾见。宛转楚波如怨。小立花心曲未终。一把柳丝无力、倚东风。(朱涣[虞美人])

  卷帘人睡起。放燕子归来,商量春事。风光又能几。减芳菲、都在卖花声里。吟边眼底。被嫩绿、移红换紫。甚等闲、半委东风,半委小桥流水。(张枢[瑞鹤仙])

  三径芳根自不群。每于霜后播清芬。枝头蛱蝶如羞见,篱外征鸿不可闻。  情脉

  脉,思纷纷。绕窗吟咏理馀薰。卷帘人在西风里,知是新来瘦几分。(陈德武[鹧鸪天]《咏菊》)

  被谁家、数声弦管,惊回好梦难省。起来无语疏雨过,芳草嫩苔侵径。春昼永。迟日暮,碧沼浪浸红楼影。卷帘人静。被风触,一叶两叶,杏花零乱对残景。  依前是,撩拨春心堪恨。檀郎言约无定。不知何处贪欢笑,恣纵酒迷歌逞。珠泪迸。自别后,每忆翠黛凭谁整。芳年相称。又到得今来,却成病了,羞懒对鸾镜。(五名氏[摸鱼儿])

  同时代的词都指词人或者故事主人公,只有李清照一首不指自己,孤例可疑。

  其三,李清照[如梦令]可能系化用唐韩偓《懒起》后半首诗意而来,而韩偓《懒起》中完成卷帘动作的是诗歌故事中的主人公。《懒起》全诗如下:

  百舌唤朝眠,春心动几般。

  枕痕霞黯澹,泪粉玉阑珊。

  笼绣香烟歇,屏山烛焰残。

  暖嫌罗袜窄,瘦觉锦衣宽。

  昨夜三更雨,今朝一阵寒。

  海棠花在否,侧卧卷帘看。

  假如化用关系属实,那么,“卷帘”的用法也应该是相似的。

  其四,也是最为重要的,将“卷帘人”解读成词人自己,完全讲得通。这首[如梦令]可以理解为是李清照的自问自答之词,是一位宿醉未醒的闺中人在半睡半醒状态下的自我问答。昨夜雨疏风骤,她是记得的,早上醒来的时候,她也知道牵挂海棠花是否仍在枝头。但是,是谁卷起了帘子,海棠花到底情形如何,她的记忆又有些模糊了,眼神发虚,也没看清楚海棠花到底是否在一夜风雨之后有了凋谢之迹。自己一身,也于恍惚之间一分为二,相互问答起来。这词所表现出来的词人的一切可爱俏皮情态,都从“浓睡不消残酒”而来。如此理解,不但词义贯通,韵味上也更加浑然一体,更加生动有情趣。(新华网转载)

 


《如梦令》是人类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

彭运生  发布时间: 2009-10-15 15:43 社科院文学所

    李清照词《如梦令》曰: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! 

    对于这首词,通常的解释是:词人李清照认为,经过昨夜的风雨,海棠树“应是绿肥红瘦”,“卷帘人”“却道海棠依旧”,表明“卷帘人”是愚钝的。更

有学者为“卷帘人”到底是丫鬟还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而争论不休。一旦陷入到这种常识性的思维方式,这首词的艺术奥秘就永远得不到揭示了。
    如果“应是绿肥红瘦”是李清照的揣测,如果李清照想根据这个揣测来否定“卷廉人”根据自己亲眼所见而得出的判断,那么,李清照是不是太主观了一些呢?她为什么不亲自去看一眼近在咫尺的“海棠”,而只是满足于说一说“应是绿肥红瘦”这种不咸不淡的话呢?再粗陋的直接观察,比起躺在床上的想当然,不是更可靠一些吗?
    在分析一件作品时把作者拉进来,是不必要的。词中与“卷帘人”相对的人,不应该认为是李清照,而是“问者”。认为“卷帘人”是赵明诚或者一个丫鬟,都是外行的,实际上,这个“卷帘人”只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眼睛去回答“问者”所提问题的人,也就是客观性或者正确性的象征。
    “海棠依旧”乃是“卷帘人”提供的正确答案。汉语中的“却”字,包含了“出人意料”、“不符合常情”的意思。“海棠依旧”是正确答案,但却显得不符合常情,而符合常情的答案只能是“绿肥红瘦”了。“符合常情的说法并不就是正确的说法”,这是这首词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“真理”。“应是绿肥红瘦”的完整含义是:按照常人的见解,“应是绿肥红瘦”啊!
对于这首词来说,最重要的问题是:在“试问卷帘人”的时候,这个“问者”是希望“卷帘人”回答“海棠依旧”,还是回答“绿肥红瘦”?只能是前者。这首词的前两句,其中的奥秘与重要性,从来都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。
    “雨疏风骤”,这个“疏”指的是“小”,如果换成“雨大风骤”,也就显得平常了,因为“雨大风骤”几乎是必然地会导致“绿肥红瘦”的后果,至于“雨疏风骤”可就不一定了。“问者”知道“昨夜雨疏风骤”的事实,所以也就知道有“海棠依旧”的可能性。
    对于“浓睡不消残酒”,学者们通常的解说是:李清照因为伤春而饮酒以至于醉,饱睡了一个晚上,醒来后仍有醉意,云云。但这样的解说,与李清照随即就“海棠是否依旧”的问题而去“试问卷帘人”,又有什么关系?是因为李清照此时醉得起不了床,所以只好请“卷帘人”代劳吗?但一个烂醉的人一开口就问别人“海棠是否依旧”,是不是太离奇了一些呢?
    通常的说法是:“浓睡消残酒”,现在“问者”偏偏有“浓睡不消残酒”的切身体验,与常识针锋相对。到底是常识正确,还是“问者”的切身体验正确呢?
    “问者”没有直接去证明自己的体验正确,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推论:既然“浓睡”不能“消残酒”,那么,“昨夜”的“雨疏风骤”也就可能不会凋零鲜花,这个推论正确不正确?与其自己亲自去检验,不如让别人代劳,因为这样可以确保观察的客观性,而一旦我们的推测得到客观的验证,我们将是何等地得意洋洋!
    学者们把两个“知否”理解为李清照对“卷帘人”的责备,现在,我们却从中听出了这样的隐秘声音:昨天晚上,又是大风来又是(小)雨,按照常识,那些海棠“应是绿肥红瘦”,但根据我的亲身体验“浓睡不消残酒”,就应该得出“海棠依旧”的结论,到头来,是常识可靠,还是体验可靠?大家来看吧!大家来看吧!
    把这首词加以简化,它就成了一首“兴体诗”:浓睡不消残酒,“雨疏风骤”没有让海棠“绿肥红瘦”。
    这首《如梦令》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,即使放在全人类的文学史上,也算是最神秘的作品之一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